委员建言
科学规划保护 因类分区利用
市政协常委郑亚楠
历史街区在国际上被称为“历史地段”,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的。到90年代逐步形成几点共识:一是历史真实性,包括街巷肌理,历史建筑原貌;二是风貌完整性,包括街区本身及周边环境;三是生活延续性,包括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及其文化的传承;四是保护方法以保护整治为主,反对大拆大建、造假古董;五是运作模式,应是政府主导、百姓参与、专家指导、市场运作。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核心是真实性和完整性,关键是科学规划。应因类分区保护利用,切忌将其当作旅游经济开发区,错位开发和过度开发。
明确发展定位 鼓励文创融入
市政协委员郑懋晓
老道外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是哈尔滨多元文化交互融合的重要体现。但在历史文化街区的升级改造过程中,原汁原味的东西越来越少。建议进一步明确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定位和发展定位,保证开发有收获、有前途。应合理设计及分配历史文化街区业态,打造饮食文化展示平台。应鼓励文化创意产业积极参与历史文化街区的业态打造,把文创产业作为新文化融入到历史传统中,用新兴的文化表现形式去重新诠释中华巴洛克文化的内涵和特色。
延伸文化脉络 增加人文情怀
市政协委员朴春姬
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利用工作中,应讲好哈尔滨的历史故事,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历史文化教育,使哈尔滨更具人文情怀。应坚持修缮和保留原貌的原则,防止拆除重建的破坏性复原。建议在挖掘历史文化街区相关档案资料、口述资料的基础上,保护并延伸其文化脉络,让人们感受到历史文化街区的生命力。
全面普查遗存 进行保护修缮
市政协委员迟本毅
哈尔滨市的历史文化遗存、遗址十分丰富。但部分历史遗存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和整理,尚没有形成系统的分布和明晰的线路图。建议有关部门对我市的文化遗产、遗迹、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普查,构成整体分布的网络图。应对现存遗址、遗迹、历史文化街区采取有力措施加以保护,聘请有资质的古建筑专业修复专家进行保护性修缮、恢复。应从不同角度、广度、深度加大宣传,着力打造哈尔滨的历史文化遗存品牌。
保护街区改造 产业规划先行
市政协委员王越颖
想让一个街区具有活力,首先要让这个街区里的建筑被很好地利用起来。让街区焕发勃勃生机是历史文化街区真正得以保护的根本所在,而要做到这一点,产业规划必不可少。建议哈尔滨借鉴北京798、2046等文化产业园区的经验,在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中华巴洛克、南岗“黄房子”等历史文化街区的产业定位,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布局规划、保护要求,在整体控制框架之下聚智聚力进行保护性开发利用。
加快融合发展 培育文旅精品
市政协委员李雪
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是提升哈尔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应主动将哈尔滨旅游发展规划与文化、交通、商贸、城乡建设等领域的发展政策相衔接,形成大旅游发展理念指导下城市整体空间建设一体化发展的总体策略。应加强标准制定、市场管理、宣传推广、产品创新等方面合作,形成信息共通、互为支撑、互为促进的良性发展机制。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培育一批旅游骨干企业和文化旅游精品,充分发挥旅游企业和文化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作用。